English

南京云锦 等待抢救

1998-01-21 来源:光明日报 肖林 我有话说

前不久南京政协6位委员联名提交议案并发出呼吁:抢救、保护好“南京云锦”,建议在宁设立“中国云锦博物馆”。

南洋云锦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工艺品。它以真丝线、真金线为原料,在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木制大花楼提花织机上,运用传统的织选工艺,靠手工织就丝织锦缎。南京云锦因其锦缎美若天上云霞而得名,被称为“中华一绝”。据史载,清乾嘉年间,南京有云锦织机3万余台,大街小巷机织声不绝于耳。然而到解放前夕,云锦却到了人亡艺绝的惨境。周总理1956年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3月,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云锦得以保存,同时搜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图片,并成为国家文物局古代文物丝绸复制基地。

云锦研究所步入市场后,由于云锦是木机手工生产,产量低,耗时长,市场面又极窄,特别是文物部门经费紧张,复制文物项目大大减少,云锦所没有项目,只得开发天鹅绒毯等与传统云锦大相径庭的一般工艺机织物,以维持研究所的日常支出,结果造成老工艺人员退休后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科技力量出现断层,云锦织机也由原来的50台下降到12台。南京云锦再次到了岌岌可危的艰难境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武红、娜兰、石寅初、张忠兴、陈学坚等政协委员联名送交提案,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南京云锦,并建议在宁设立“中国云锦博物馆”。

笔者日前赶到江东门外茶亭东街的云锦所,看到剩余几台高数米的大木机上只有两位工人在织一小段云锦。副所长王宝林说,因为没活干,只能试做一些挂屏、条幅之类以期打开旅游品市场。他带笔者看了云锦所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珍贵文物素纱成衣复制的精品,还有该所复制的战国时田猎纹绦等一批珍贵文物。他说出土文物中的丝绸物品极容易损坏,因此必须复制,但现在文物部门资金贫乏,所以给云锦所也造成很大困难,长此以往,云锦所将难以生存。

国家文物局负责人日前向记者发表谈话,称近期将不会发掘大型陵墓,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手段跟不上,比如出土丝绸文物难以保存。南京的一些专家认为,南京已有这样一家可以复制古代文物丝绸的重要研究所,我们没有理由听任其自生自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